你好!欢迎来到访问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学习园地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走进我校思政课堂 讲述中国政治变迁40年

    发布日期:2019-01-01 作者: 浏览次数:[]

     

    122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以“中国政治变迁40年”为主题,给我校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在课堂上,杨光斌教授开讲就明确指出,中国“政治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的传统说法是不准确的,这涉及到如何看待中国政治变迁的起点问题。杨教授用八个字进行了总结,即“坚持方向、固本革新”。他认为从政治秩序的演化道路来看,世界上多数国家选择自发秩序,即市场经济—社会分化—多党政治—代议制民主—寡头政治,而中国选择的是民本秩序,即市场经济—社会分化—党的领导—民主集中制—以人民为中心。杨教授提出需要重新认识“政治”一词,厘清中国政治的“变”与“不变”:一直在“变”的是各个领域内的结构性改革,“不变”的是中国的宪法体制;所谓“好政治”,就是民主—权威—法治的动态平衡。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间发展起来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制度,其实就体现了权威-民主-法治的动态平衡,充分符合“好政治"的含义。

    杨教授还指出,基于不同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规模,不同的国家间有时并不具备可比性。国家与国家的差别在于政府的治理能力,而不是形式。这个治理能力就是民生,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有力证明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

    在谈到政治发展逻辑时,杨教授将其概括为“问题导向,混合至上”。具体是指中国采取的是混合型的治理体制,包括政治体制的民主集中制、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杨教授认为混合的理论基础源于对过去百年各种极端化意识形态所导致问题的反思,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中国更侧重于以治理为主的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诉诸于民生需求,强调公共政策要具备包容性。同时要处理好政治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政治与市场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等多重混合关系。

    整堂课持续近两个小时,杨教授幽默风趣、史论结合,使在座师生充分理解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伟大成就的政治原因,深刻认识到我国国家政治体制的优越性、认识到民主集中制的优越性。

    “名家进思政课堂”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思政课教学理念和方式,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开创了我校思政课“汇聚名师名家、共享优质资源、共建优质课堂”的教学模式。将优质师资资源引入思政教育领域,把思政工作与学科前沿相结合,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引导大学生关注当前的形势与政策,增强“四个自信”,进一步明确“强国一代”的历史使命和担当。(通讯员 毕明理 摄影 何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