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开播以来,话题不断,全民热议,成为现象级IP。在这部号称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中,不那么高大上,甚至是反派角色似乎成为流量担当。接棒达康书记,剧中贪腐分子汉东省公安厅长祁同伟近来成为新的话题主角,他在“凤凰男”“农二代”等鲜明标签的投射下,获得了不少的同情。
现实中,在官场一些能人腐败案件中,舆论总能用出身论找到“祁同伟”式悲剧人物的“正能量”,在情感上为他们的违法违纪行为开脱,而这可笑又可怕。
比如,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原党组书记、副厅长陈明宪是著名的桥梁专家,曾被认为是将湖南路桥公司“起死回生”的“技术性官员”,主持或参与主持建造过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岳阳洞庭湖大桥等20余座大型桥梁,拥有30余项桥梁施工的创新技术,对我国斜拉桥以及深水基础、大直径桩等桥梁工程施工的技术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从成绩来讲,陈明宪称得上是“能人功臣”。
但是,陈明宪的贪腐几乎涉及湖南省内高速公路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成了名副其实的贪腐“能人”。让人可笑的是,陈明宪的贪腐也极有特点:一是利用其家人、下属、情妇等代理收钱,合伙分赃;二是现金、黄金、字画、石头、购物卡,但凡值钱的东西,几乎无所不收。多行不义必自毙,最终,陈明宪受到了逃脱不了法律的惩罚。
腐败官员并不是一开始就变坏的,他们往往都是从思想坍塌开始,守不住底线,逐步滑向深渊。
在《永远在路上》专题片中,十余名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首次公开讲述他们的忏悔和反思。其中,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就说到:“在思想上,我一直认为干部队伍出点小问题是难免的,但只要干事业就大节不亏。结果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执政实践当中,思想的变化导致了南辕北辙的结果。”
纵观贪官落马后的忏悔录,似乎有了固定的“套路”:出身平凡,扎实肯干,能力突出,提拔重用后权力变大,抵不住诱惑,在贪腐路上越陷越深,如今悔之晚矣……其中,“做出过很大成绩”还成了“必备戏码”。说到动情处甚至还声泪俱下,博取同情。拿出身与政绩功过相抵,真以为是讨价还价的菜市场?可笑。
历史不能重演,也没有如果。官员堕落的悲剧,总是可悲的相似。
为什么有人会“心疼祁厅长”呢?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互联网时代有不同的声音实属正常,但以“出身论”同情祁同伟的,就不排除是别有用心的价值扭曲、混淆视听,值得警惕。
一切都是祁同伟自己的选择,怪不了别人,更怪不了出身!当他主动染上官场一些“通病”时,那么,他的下场就可以预料得到。
官员腐败,就搬出“出身论”来背锅?
让出身为贪腐背锅,不仅达康书记很受伤,而且更是惊呆了我和我的小伙伴。说到底,官员腐败问题首先是出在其自身:居功自傲、私欲膨胀,信念缺失、心无敬畏,随波逐流、贪图享乐,漠视法规、挑战底线,不出事才怪呢。所以,“能人”们犯错误、栽跟斗,怨不得别人。
祁同伟的成长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他的贪腐之路并不应该具有必然性。同样是穷人出身的达康书记,专注于GDP几十年,能够在强权面前守住底线。而达官贵人出身的赵瑞龙,父亲是副国级高干,他毫无底线无恶不作。“出身论”不能能当做腐败的挡箭牌,祁同伟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人民欠祁同伟一个副省长”显然是一个伪命题。以出身贫寒同情祁同伟腐败的,是以人民的名义反腐最大的侮辱。
物先必腐而后虫生。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起决定作用,官员为自己贪腐找借口显然违背了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其实,很多官员在违纪违法时,心理上都会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各种客观理由,但如果真正回头审视自己,他们最终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没有任何客观理由可以成为贪腐的借口。只是当局者迷,这样简单的道理,他们还是要到牢笼里才能醒悟。
“当时没想那么多”、“违纪也是身不由己”、“买包是工作需要”、“公款旅游是工作惯例”、“小吃小喝不算过,小拿小要没什么”、“担心自己的晚年生活”……违纪违规的官员找的借口千奇百怪。归根结底,腐败官员找借口是将自身错误归咎于外因,推脱责任,遮盖错误。
当官员落马时,我们除了一声叹息之外,还要反思罪恶的根源所在。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要让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用制度的刚性遏制住人性恶的一面,真正让权为民所用,而不是为个人谋私利的工具。而在选人用人上,则要摆正“德”与“能”的关系,坚持把“德”放在首位,做到再能干的人“德”不行坚决不用。
官员贪腐,特别是有故事的官员落马被查了,为何总能屡试不爽获得舆论的同情呢?
“铁老大”刘志军因受贿、滥用职权被判死缓,受到了法律应有发惩罚,有人却表达了同情,“刘志军在铁道部部长任上对中国高铁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力排众议,以极大的魄力推动建起了中国四横四纵高铁网络……”
“我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因为放松了思想上的警惕,走到了这条道路……”刘志军的忏悔同样扯到了出身,赚取了一些不明真相群众的同情。
对这样的现象,有专家分析,同情心是人的天性。从心理学上说,同情的过程本身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满足,无论同情的对象是强者还是弱者。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见到乞讨的人给予施舍,看到困难的人给予帮助,这种对弱者的怜爱之心,是人类一种很自然的情感。
在《人民的名义》中,祁同伟被玩弄于权掌之中成为权贵的棋子,被商人围猎成为财色的牺牲品,尽管身为公安厅厅长,事实上在观众的眼里,他是弱者。
此外,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充满竞争,每个人都会觉得“鸭梨”大,很难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关心弱者的时候,人可以从侧面证明自己比别人强,体现自己的实力和能力,自己心里也会油然而生一种优越感。相反,如果一个人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就难有这种满足感。
显然,在完美无缺的强人+帅哥侯亮平面前,普罗大众除了看到惩奸除恶快感之外,很难找到成就感。而出身卑微的祁同伟则不同,故事就十分丰富了,从勤奋好学的“凤凰男”到缉毒立功的拼命三郎,再到搞权色交易财色双收,公众可以有极强的代入感,满足自己在现实到不到的“特权”“福利”,感觉自己可以比祁同伟更优秀,可以避开祁同伟遇到的那些坎,可以守住底线成就一番大事业……
同情祁同伟腐败的,其实是为自己不努力找台阶下:我出身不好,流血流汗又流泪,还是混得差,不如人家攀个高枝来得快,这么拼干啥。于是,一遇到困难挫折找借口,工作明天再做,游戏多玩玩一把,电视剧多看一集……能力停滞不前,工资不涨、职位没升就开始抱怨体制有问题。
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在一个急速转型又面临阶层流动性障碍的社会,出身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像祁同伟这样的伪凤凰男形象,的确很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然而,出身并不是贪腐与否是非判断的标准,也不是每个人价值选择的必要因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说,一个能让阶层合理流动的社会,不仅要靠个人的拼搏奋斗,还要通过制度的整体进步来实现“逆袭”,靠泛滥的同情,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本末倒置,遮蔽真正的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厘清这个逻辑,下一个倒下的“祁同伟”,还会成为舆论“消费”的对象。